书目信息 |
| 题名: |
生之韧性
|
|
| 作者: | 万书言 著 | |
| 分册: | ||
| 出版信息: |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3.10 |
|
| 页数: | 188页 | |
| 开本: | 21cm | |
| 丛书名: | 今天如何读经典 | |
| 单 册: | ||
| 中图分类: | I207.42 | |
| 科图分类: | ||
| 主题词: | 小说研究--xiao shuo yan jiu--中国--当代 | |
| 电子资源: | ||
| ISBN: | 978-7-300-32016-8 | |
| 000 | 01509nam 2200313 450 | |
| 001 | 01202300310 | |
| 005 | 20240318101339.8 | |
| 010 | @a978-7-300-32016-8@dCNY36.00 | |
| 100 | @a20240310d2023 em y0chiy50 ea | |
| 101 | 0 | @achi |
| 102 | @aCN@b110000 | |
| 105 | @ay a 000yy | |
| 106 | @ar | |
| 200 | 1 | @a生之韧性@Asheng zhi ren xing@e今天如何读余华@f万书言著 |
| 210 | @a北京@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@d2023.10 | |
| 215 | @a188页@d21cm | |
| 225 | 2 | @a今天如何读经典@Ajin tian ru he du jing dian |
| 300 | @a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 | |
| 314 | @a万书言, 江西南昌人, 文学博士,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, 硕士生导师。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教学及中国文化传播。曾在《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(社会科学版)》《华南日本研究》《中国少年报》等书报刊物发表论文和文章多篇, 参与编写《文人笔下的北京》、《文人传统与新文学作家》、“新中国70年文学丛书”等, 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、省部级科研项目。 | |
| 320 | @a有书目 | |
| 330 | @a作为中国当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, 余华的小说笔调冷峻, 对暴力与死亡的主题有着深刻的思考。他以先锋派小说创作出道, 通过《活着》走向世界。他的小说不断地展现出对人性的思考, 对命运的叩问, 对生存和存在的探索, 敲击着每个读者的心灵, 而这正是今天我们读余华的意义所在。 | |
| 410 | 0 | @12001 @a今天如何读经典 |
| 517 | 1 | @a今天如何读余华@Ajin tian ru he du yu hua |
| 600 | 0 | @a余华,@Ayu hua@f1960-@x小说研究 |
| 606 | 0 | @a小说研究@Axiao shuo yan jiu@y中国@z当代 |
| 690 | @aI207.42@v5 | |
| 701 | 0 | @a万书言@Awan shu yan@4著 |
| 801 | 0 | @aCN@b辽批@c20240318 |
| 905 | @a徽商职业学院@bS348981-3@f3@dI207.42@e15 | |
| 生之韧性:今天如何读余华/万书言著.-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23.10 |
| 188页;21cm.-(今天如何读经典) |
| 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 |
| ISBN 978-7-300-32016-8:CNY36.00 |
| 作为中国当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, 余华的小说笔调冷峻, 对暴力与死亡的主题有着深刻的思考。他以先锋派小说创作出道, 通过《活着》走向世界。他的小说不断地展现出对人性的思考, 对命运的叩问, 对生存和存在的探索, 敲击着每个读者的心灵, 而这正是今天我们读余华的意义所在。 |
| ● |
| 相关链接 |
|
|
|
正题名:生之韧性
索取号:I207.42/15
 
预约/预借
| 序号 | 登录号 | 条形码 | 馆藏地/架位号 | 状态 | 备注 |
| 1 | 348981 | S348981 | 文学经济书库(图文二楼东)/ [索取号:I207.42/15] | 在馆 | |
| 2 | 348982 | S348982 | 文学经济书库(图文二楼东)/ [索取号:I207.42/15] | 在馆 | |
| 3 | 348983 | S348983 | 文学经济书库(图文二楼东)/ [索取号:I207.42/15] | 在馆 |